另外,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也深深地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那个时代的日本人,几乎全体都接受了侵略就是“圣战”的观念,认为这是一种崇高的使命。而且,这种观念并不仅限于军人,普通百姓也深受其影响。曾经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新婚的日本丈夫,在蜜月期间向妻子透露自己不想上战场,只想与她过平静的生活。然而,这番话引起了妻子的极大反应,第二天妻子便自杀了,并在遗书中写道:“如果因为我影响了你上战场的决心,那我便选择死。”丈夫痛苦万分,开始变得冷血无情,在战场上不再有人性地进行屠戮。
正是这种极端的训练和洗脑,使得日本军人成为了没有任何底线的杀戮机器。而且,为了激励士兵的斗志,军官们会在进攻前许诺士兵:“进入南京后,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让士兵们更加肆无忌惮地展开暴行。许多士兵之前已经在战场上积压了大量的情绪,长时间与家人分离,眼中满是杀戮与死亡。一旦进入南京,他们就像野兽一样释放内心的暴虐,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无法言喻的灾难。
02 蒋介石的战略失误
蒋介石,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在南京大屠杀的爆发中,难辞其咎。1937年夏天,中国东北已经沦陷,日本随即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占领了平津,并准备全面吞并华北,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死存亡。
蒋介石深知形势严峻,甚至在7月17日的庐山讲话中,明确指出:“卢沟桥事变已经到了退让的最后关头,若放弃寸土,中华民族将永载千古罪名。”虽然当时国内形成了统一战线,但关于如何应对日本的入侵,依然存在严重分歧。毕竟,历史上几乎所有外来入侵中国的军队,都是从华北平原南下,利用这一地形的便利进行迅速推进。华北的开阔平原几乎没有天然屏障,早已成为侵略者的理想战场。
因此,许多国民党将领并不愿意在华北与日本展开决战。陈诚曾表示,日军一旦进驻华北,将会快速南下,直取武汉;而蒋介石也认为在这种地形下与日军正面作战,不仅会消耗大量兵力,还可能让日本占领华北后转攻长江,这对中国来说是灾难性的。因此,他决定开辟新的战线,选择在上海对日军展开防守。
蒋介石原本预计,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拥有英法美等国的租界,一旦开战,列强会迅速介入调停,中国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一场局部战争。但实际上,英法此时正在忙于应对德国的威胁,而美国则处于孤立主义之中,根本无暇东顾。日本在上海的进攻,最终导致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战役——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的惨烈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日军投入了8个师团、2个旅团,伤亡惨重。中国方面投入了几乎所有兵力,伤亡人数也达到了令人震惊的30万。这场战役的损失,不仅令日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让蒋介石对国际援助的期望彻底破灭。
随着战局的恶化,蒋介石意识到列强根本不会介入,他下令全面撤退。然而,由于此前依赖国际调停,国军的指挥体系已经出现混乱,撤退过程中失去了组织,导致了大规模的溃败。南京城因此暴露在日本人的铁蹄下,而日本军队几个月来的暴怒,最终爆发在了南京。
蒋介石原本不想固守南京,许多将领也提出应放弃守城,组织撤离。但就在此时,唐生智提出坚守南京,并以保护孙中山陵墓为由,劝说蒋介石强行留守。最终,南京的防御战打得一败涂地,数十万南京军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12月10日,日军发起总攻,12月12日,唐生智偷偷逃跑,留下上万国军将士在城内与日军拼死作战。最终,南京城沦陷,数十万人惨遭屠杀。
在这场大屠杀中,南京的文化遗产也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88万册文献被抢掠一空,甚至超过了日本最大的图书馆——东京上野帝国图书馆的藏书量。令人愤慨的是,许多屠杀中国人民的日本战犯,在日本被视为“民族英雄”,并被供奉在靖国神社,继续受到崇拜。
更令人痛心的是,唐生智作为直接责任人,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审判,竟然安然活到了80岁,令许多人心情难以平复。
结束语
时间已经过去了85年,但很多人已经遗忘了那段悲惨的历史,甚至对一些长辈的仇恨感到不解。今天的年轻人或许并不明白为什么要纪念这段历史,但这并非单纯的仇恨,而是对历史的警示与铭记。我们每年在12月13日举行的祭奠,不是为了让仇恨延续,而是为了提醒每一代人,铭记那段历史,防止它被遗忘。
回顾过去,我们经历了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改革开放等无数历史事件,经历了无数前人的努力与牺牲,才有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我们需要时刻提醒新时代的年轻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铭记历史,让那段曾经鲜血与泪水交织的历史永远不被遗忘。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