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当前位置:首页
>政民互动>在线访谈>访谈回顾
民生问题面对面——团市委书记李胜与网民对话“志愿服务社会化探索”
 日期:2014年12月11日 字体:【 】 视力保护色:
志愿服务社会化探索
2014-12-11
团市委书记李胜

近几年来,我市志愿服务氛围日益浓厚,志愿者队伍日益庞大,志愿者已经成为了慈溪城市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问题一:什么是志愿者?什么是志愿服务?

  答:志愿者(Volunteer)联合国定义为“自愿进行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不获取任何利益、金钱、名利的活动者”,具体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获取报酬,奉献个人时间和行动的人。中国的志愿者定义: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合理运用社会现有资源,志愿奉献个人的时间和行动,自愿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人。志愿者具有自愿、不以报酬为目的、公益性、奉献个人可支配资源、非本职职责范围等五大共性。

  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等资源,自愿为国家、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的行为。具有自愿性(自愿的)、无偿性(非营利的)、公益性(服务他人)和组织性(有组织的)四大特征。

  因此,我们一般认为,志愿者是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的人,在不计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人员。志愿服务则是任何人自愿贡献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

  

  问题二:我市志愿服务发展及现状?

  答:我市志愿服务起步较早,从1994年的万人清扫国道行动,1995年4月,市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成立,2005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到今年市级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建成启用刚好20周年。20年来,在全市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慈溪志愿服务工作紧紧围绕党政工作大局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坚持以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创新、以志愿服务补充政府公共服务的理念,通过网上+网下、网络+实体的方式,形成了“党政重视,团青推动,社会支持,公民参与”的志愿服务体系格局,围绕扶贫济困、帮孤助残、生态环保、平安维稳等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注册人数日益增加,各类弱势群体得到了全社会广大志愿者的热心帮助和关爱。截止目前,全市共有网上注册志愿者3.5万人,志愿服务队伍867支,市级专业志愿服务队30支,志愿服务向社会化进一步迈进。去年,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汪鸿雁慈溪蹲点调研期间,对我市的志愿服务工作也给予了高度肯定。

   

  问题三:目前我市有多少实体化志愿服务阵地可供社会公众参与?

  答:目前,我市志愿服务阵地建设相对来说是走在整个宁波前列的。市级层面,今年3月建设启用了450平方米的市级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地址位于三北大街181号(市党群服务中心附楼2、3层),集志愿者注册管理、服务信息发布、服务项目对接、公益项目培训、组织培育孵化、工作宣传展示、志愿者互动交流等七大功能于一体,实行部门共建、项目运作模式。市志愿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之家也为全市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提供了日常交流和活动场所。

  同时,近几年,我们加快了全市各镇、街道以及社区(村)志愿服务站的建设进度,通过完善建设标准、出台星级创建办法、量身定制发展路径,建设了一大批基层的志愿服务阵地。目前全市已建社区(村)志愿服务站323家,占99.7%,志愿服务基地76个,团中央级七彩小屋2个(关爱进城小公民),宁波市级志愿驿站1个(长途汽车站候车大厅),为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提供了广泛的选择。另外,为更好地加强基层村(社区)志愿服务阵地建设水平,我们将志愿服务站建设纳入文明村(社区)考核指标体系,通过规范化考核和社会化评价,全力推进志愿服务站量质齐升。

   

  问题四:近几年新媒体在推进志愿服务工作社会化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请谈谈我市志愿服务电子化平台建设情况?

  答:信息化在当前已经成为志愿服务推进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我市志愿服务电子化平台建设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创设信息化服务平台。改版慈溪志愿服务网,着重突出志愿者与志愿服务组织的有效互动,在保留原志愿者网上注册、活动发布、培训学习、招募管理、项目对接等功能外,新增“志愿服务小时银行”板块,建立起志愿服务时间登记、累计、认证等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志愿者星级认证评定和“为奉献者奉献”志愿者互助计划,有效推动了志愿服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二是搭建网络化对接平台。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工作要求,全力打造以“慈溪志愿服务网、慈溪志愿者微博、志愿者群友会、移动短信、志愿者微信”为五大载体的综合性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现已累计发表微博3490条、微信公众平台1012条。通过网上招募网下培训、线上推广线下活动的方式,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在工作对象上由“小群体”向“大社会”,工作方式上由“政府推动”向“社会协同”,工作内容上由“单一”向“多元”的“三大转变”,逐步实现志愿服务对接方式的社会化、信息化。今年,我们还以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为依托,搭建“易购吧”网上义卖平台,开展“网上爱心义卖”等活动,将碎片化、临时化义卖形式向常态化、持续化模式发展。

   

  问题五:近年来,团市委和市志愿者协会积极创设志愿服务项目模式,努力搭建志愿服务工作供求对接桥梁,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到志愿服务中。请问团市委和市志愿者协会是如何开展此项工作的?

  答:团市委和市志愿者协会始终坚持“科学设定、以微博大”的工作理念,围绕城乡贫困青少年、外来务工青年、农民工子女、孤老残弱等群体实际需求,努力开发一批紧扣民生、便于公民参与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逐步构建长期项目与短期项目结合、市级项目与基层项目互动、品牌项目与一般项目共同发展的志愿服务项目体系,基本实现“周周有活动、人人可参与”,形成了组织化动员、社会化参与、项目化运作模式的新优势。一是党政出题,提升项目层级。围绕省文明市创建和社会治理创新两大主题,紧扣“美丽乡村”、市民素质提升、新市民融入等党政工作中心,全面梳理志愿服务主体项目,不断深化大型赛会、环境整治、交通文明、应急救援、文化传播、心理健康等志愿服务重点领域,积极开展“助推城乡环境,情暖百社千村”志愿服务大行动、“与春天同行,做文明市民”三五主题实践月、“十街百岗”全城接力清洁行动、“乐享志愿•益路同行”文明交通“日日行”、“和美”志愿服务月、“无障•爱”志愿助残行动等活动,万余名志愿者参与其中,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在党政中心工作中的贡献率。二是市民点题,丰富项目载体。依托村社区志愿服务站定期开展志愿服务需求调查、举办“益呼百应”微公益创意征集大赛等,结合助困、助残、助学、助医、助老等民生需求,集中民智、民意、民力,深入实施“一米阳光”志愿者推广行动、“彩虹课堂”、旅途无忧”志愿驿站、爱心助学“繁星行动”、“希望电影院”、“乐享one day”益同游体验活动、志愿助残“阳光行动”等民生帮扶活动,累计参与志愿者万余人次,服务群众2万余人次;进一步提高服务需求与服务资源的对接能力,使“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在志愿服务中得到实践升华。三是组织选题,优化运作模式。从让渡公共职能和服务社会治理出发,创设折翼天使“立志成长”计划、“吟风送绿”计划、“阳光暖心计划”等10个民生类志愿服务重点项目,通过资金补助、项目指导、监督评估的方式委托志愿服务队伍、社会公益组织实施,实现从政府单体到社会整合转变,为政府购买公益项目打下基础。

   

  问题六:团市委和市志愿者协会在动员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上有哪些举措?

  答:团市委和市志愿者协会在社会化动员上做了许多举措,建立并完善了“组织化+社会化”动员机制,以志工委成员单位、各级团组织、青年自组织、机关志愿者为四大志愿者主体,通过自上而下的正式组织推动模式分线、分层引导动员,进一步发挥了组织发动在时间、资源、效率上的优势。以社会民间公益组织、社会志愿者为有效补充,引导其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推广自下而上的民间自发参与模式,提高动员的即时性和覆盖面。如与市城南建设指挥部、单车志愿服务队联合举办“美丽慈溪与爱同行”2014大型环慈公益骑行活动,参与志愿者千余人;与市文明办、慈溪农村合作银行、慈航公益服务中心联合举办2014“多彩志愿 美丽慈溪”和美公益潮跑活动,参与社会公众500余人。

   

  问题七:如何使志愿服务项目更好的运作是推进志愿服务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团市委和市志愿者协会在这方面有什么创新的举措和方法?

  答:团市委和市志愿者协会创新和探索两种机制促进志愿服务项目更好的运作。一是创新“岗位认领+项目承办”运行机制。加强与各镇(街道)、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在烈士纪念馆、客运中心、敬老院、集中托养中心、交通要道等公共服务阵地设置志愿服务岗,通过岗位认领的方式,增强志愿服务的活力层级。引导各志愿服务组织积极承办公益项目,在12.5志愿服务月、三五同城志愿、“一米阳光”行动、“爱心益冬 青暖家园”新春送温暖活动中,机关团工委、财税局团委、旅游局团工委、横河镇团委、白沙路街道团工委、义工群、慈航公益群等承办公益项目16个,扩大了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二是探索“政府设岗+队伍领岗”运作机制。从让渡公共职能和服务社会治理出发,积极联合残联、流口局、交通运输局、旅游局、文广局、慈善总会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建志愿服务基地、共设志愿服务载体,以政府购买公益项目的形式,通过资金补助、项目指导等方式委托志愿服务队伍、社会公益组织实施志愿服务项目,如掌起镇的“小强热线”、阳光日间照料中心等,努力实现从政府单体到社会整合转变,推动政府机构与专业志愿者、社会公益组织合作共融。

   

  问题八:团市委和市志愿者协会在志愿服务保障激励方面有什么举措?

  答:如何更好的为志愿服务工作提供切实的保障是志愿服务社会化、长效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团市委和市志愿者协会依托“媒体先行+表彰激励”保障机制,一是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深度合作的同时,在慈溪志愿者腾讯、新浪微博上开辟“微言微语”、“碎片时间微公益”、“志愿集结号”等15个话题,发表微博6320篇,激发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和热情。二是加大优秀志愿者的宣传,以“志愿服务形象大使”、“最美志愿者”、“十大志愿服务之星”等评选活动为引领,激励广大志愿者更好地投身志愿服务,扩大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三是健全志愿者保障体系,比如为参与应急救援、大型节庆赛会、高风险等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明年我们将努力扩大志愿服务保险的覆盖面,争取为全市的志愿者购买志愿服务的意外险,届时凡是登记在册的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受到意外伤害的都将受益。另外,我们也多方面争取和整合资源为志愿者参加服务提供必须的交通、餐饮等补贴,确保志愿者的安全和持续投入的积极性。同时进一步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规范各类评优评先工作,深入探索服务时间兑换方法,让激励成为一种常态。

   

  问题九:志愿服务队、志愿者的专业化的能力是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的保障和基础,团市委和市志愿者协会在这方面是如何做的?

  答:一是加强与各志工委成员单位、市级职能部门和社会专业机构的联系协调和工作指导,积极吸纳热情高、有一技之长的爱心人士充实到专业志愿服务队,全市现有阳光天使、无偿献血、禁毒、消防、电力小草、“心贴心”助残、科普、单车等专业志愿服务队30支,围绕平安建设、美丽乡村、生态环保、扶弱助残、健康义诊等工作,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二是积极鼓励、指导、扶持相关单位、社会机构成立志愿服务组织,进一步规范志愿者、志愿服务队伍注册备案登记制度,深化社会公益组织培育孵化。依托市志愿者培训学校,分层分类开展志愿者管理员、志愿者骨干培训工作,今年市、镇、村三级共举办各类志愿者培训百余次。三是依托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开展公益组织孵化培育工作,向全市志愿服务组织提供必要的阵地、资金、机制、人员保障,提高服务的示范性和引领性。同时,推动组建一批能够自主运行、自我管理的社会公益自组织,指导搭建内部管理体系,实现自我发动、自主排班上岗、自主拓展项目、自我管理维系的“细胞化”运行模式,不断夯实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组织基础。

   

  问题十:目前,我市志愿服务氛围日益浓厚,“慈溪志愿者”已经成为慈溪城市文明的一张崭新名片,请问团市委和市志愿者协会在志愿文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志愿服务是信念追求,是价值认同。换句话说,一方面要“成人达己,成己为人”,另一方面要通过自己的志愿行为形成“蝴蝶效应”,使志愿服务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接受和认同,这就需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团市委和市志愿者协会历来都十分重视志愿文化的培养和提炼,以每年“三•五”、“一二•五”活动为统领,推动志愿服务全民参与,普及志愿服务理念,通过设计推广慈溪志愿者logo、《寻找冯祝友》公益微电影,针对性开发设计志愿者系列宣传产品,进一步规范慈溪志愿者VI形象标识推广,下步我们将出台《慈溪市志愿服务标识使用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志愿者的身份识别度。加强志愿服务专项课题研究,深入挖掘志愿服务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充分运用报纸、《慈溪青年》杂志、慈溪志愿服务网、慈溪志愿者微博、慈溪志愿者微信群等新老媒体,积极推广志愿服务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营造“人人争当志愿者、人人关爱志愿者”的浓厚社会氛围。
 

【我要评论】【我要纠错】打印】【关闭】【顶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